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脱离中国民居 本土设计或无根可寻
发布时间: 2010-06-1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都市实践事务所合作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讨论中国建筑或者本土设计的问题,无论何时都需要强调一个前提:即中国建筑发展所存在的社会因素与人文因素,如果脱离这个前提,任何问题的提出和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法都将会有所偏颇,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亦不会有太多积极意义。

本土设计力量缺少与古民居建筑的对话过程

 

城市中的古民居 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图片来源:百度) 

与欧洲等许多国家建筑历史持续传承与发展的情况所不同,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及建筑教育的发展在近现代基本没有被继承下来。

20世纪后期,中国建筑开始觉醒并逐渐发展起来,但能够模仿与借鉴的除了西方既有的建筑体系与理论外,很难系统完整的从自己发展的本土环境中找到“灵魂”与“支柱”,无论西方古典建筑还是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工业化建筑,都被本土设计师全盘学习与接受,这批人最初对设计的直观认识与进一步对设计的构思思考,都与中国古建筑或民居建筑没有“对话”、存在“断层”,再加之中国近30年建筑市场“大跃进”式的发展节奏,本土设计就在盲目模仿与毫无节制中“癫狂而无助”的“跑步前进”,却忘记了建筑存在的最根本原则:即适合于生活在其中的人。

癫狂发展后 对本土设计的反思

城市丛林  地域特色无从辨别(图片来源:sina)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新建筑也是论批出现,最初本土设计师都沉浸在设计作品能够快速实现“纸面到地面转换”的满足感中,基本上没有人注意或者根本就无暇顾及这些建筑是否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与其所在环境形成关照、继承与呼应的关系、是否能够对使用建筑或者生活在这些建筑空间中的人们创造真正的舒适环境,这些思考在三十年的发展中基本为零。

欧陆风情、玻璃幕墙、钢筋水泥,当中国多数城市被舶来建筑所形成的钢筋丛林包围后、当一幢幢体现中国先人建筑智慧的中国古民居成片消失后、当本来鲜明的城市地域特色消失后、当本土设计师从最初的盲目喜悦中回过神时,我们才有所顿悟、才开始反思中国的土地上应该存在什么样的建筑、中国本土设计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从中国民居中寻找灵感 别有洞天

传统的客家土楼民居 存在感很强(图片来源:百度)

当问题出现后,本土设计师开始反思并逐渐做出修正,这其中有许多人(包括我所在设计事务所团队)开始思考中国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应该做什么样的建筑,当这些思考出现并顺着这个脉络缕下去后,我们逐渐发现了本土设计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们找到了本土设计前进的方向,即从中国民居群落中寻找适合于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建筑形式,这些形式即区别于西方现有建筑模式,又能从社会认同与文化阐述上形成一套自有的建筑语言,这也是“土楼公社”能够出现并得到认可的根本原因。

建筑从来不是任何建筑材料的堆砌物,好的建筑能对其所在环境形成一种阐释和空间延续,是能够与当地的地理、人文等各种因素相融合的,中国不同地域的古民居都是在当地地理与人文环境下产生的建筑形式,其设计过程始终是在考虑如何能够满足人的居住与生活需求,而恰恰也只有这样的设计过程才最契合“建筑因人而存在”的本原命题。

在疯狂“复制与粘贴”西方建筑模板后,本土设计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如果还要继续在中国的城市中做出好的作品,本土设计不妨往回看看,从中国古民居所蕴含的设计智慧中汲取灵感,进而实践“中国式建筑”这一命题。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